海綿寶寶從哪時候變難看的?
Who Ruined SpongeBob? and When?
整體而言海綿寶寶這部動畫,如許多人包括Stephen Hillenburg自己的觀點,有必然的壽命,故事與角色的深度在某一階段(或許是第三季)過後就已經成熟,繼續因為商業需要強行製作只會導致整個節目逐漸走向平板無趣。然而Stephen Hillenburg的退出、重新加入(主要投入海綿寶寶電影的工作)、與逝世,對動畫影集製作的整體影響,我認為並沒有想像的巨大,關於海綿寶寶動畫劣化的時間軸線,需要從動畫導演和編劇的組成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第三季之後,在劇情深度上的下滑是許多歐美觀眾公認的,不過對許多台灣觀眾而言,這個下滑似乎沒有那麼明顯與重要,因為有非常多公認有趣的對白等內容,是在第三季之後的集數。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只好看到120集,之後因為換了製作團隊開始劣化。這個評論我認為也不太正確的,因為包括120集在內的整個第六季(到126集),直到第八季178集結束前,製作團隊都沒有太大的更動,以下以動畫導演的組成分析我認為真正的轉折是發生在什麼時候。
海綿寶寶的動畫導演組合,大致上在第四季直到第八季結束(178集-我要當巨星)都由固定的三位導演Andrew Overtoom, Alan Smart, Tom Yasumi輪流執導,往後這幾季雖然因為Stephen Hillenburg的退出,沒有前三季精彩,但各種意義上品質都還是穩定優質的。被譽為最好的前面三季的導演組合則比較多元,除了長年的固定班底三人參與執導外,另外有只參與第一季執導的Fred Miller,參與第一二季執導的Edgar Larrazabal,參與第二三季執導的Frank Weiss,參與第一到三季執導的Sean Dempsey,此外有史努比動畫的長年導演Larry Leichliter在少數集數客串導演。
若要真的指出海綿寶寶開始變得難看變得無聊,最劇烈的變化大概是從2012年後的第九季(2012–17)開始的,期間製作團隊有了不同的變化,長年的動畫導演Andrew Overtoom在第八季後退出,第九季(179–204集)由Alan Smart與Tom Yasumi輪流執導,製作時間明顯拉長,此時雖然台灣換了配音,進入了台灣新版海綿寶寶時期,整體而言有明顯劣化,但仍然有少數的好集數。不過人物確實全面且急速地朝向平板化且毫無理由的弱智方向發展,劇情也變得毫無邏輯可言,填入許多無謂的誇張動作。
真正的畫風丕變大概是第十季。過去幾季且備受Stephen Hillenburg信任的實質製作人Paul Tibbit退出製作團隊,另由海綿寶寶團隊的兩位長年成員Marc Ceccarelli與Vincent Waller擔任實質製作人工作。
新的製作團隊延攬了新導演Bob Jaques,有他參與的第十季與第十一季(205–241)有明顯的風格上的轉變,出現許多毫無劇情理由、不必要且多到令人反感的浮誇獵奇動作與人物變形,人設也持續變得更為淺碟。或許這兩季招致的批評導致Bob Jaques在第十二季開始前退出導演行列,並且迎來Andrew Overtoom的回歸。
第十二季(242–267)少數由Andrew Overtoom主導的集數,似乎有回到第四到第八季之間的風格,但仍舊多了很多不必要的誇張動作。而且Andrew Overtoom在季中(256b為其導演的最後一集)被排出(也可能是自願離開)動畫導演的固定輪替,海綿寶寶迎來了另外一位風格更為強烈怪異的新導演Michelle Bryan。
兩位導演的交叉點似乎是兩人分別導演的256ab集,長年的導演Andrew Overtoom執導256b“SpongeBob’s Bad Habit”,大致依循過去的傳統題材與風格,新加入的Michelle Bryan則導演了題材新穎且風格強烈讓老觀眾不易接受的 256a“SpongeBob in RandomLand”(亂亂區奇遇記)。
Michelle Bryan據稱在前三季曾經參與海綿寶寶的動畫工作,但這季是她首度擔任海綿寶寶的動畫導演。或許是因為256這集的獵奇表現得到額外的關注,使他取代了Andrew Overtoom,成為往後第十二季集數的固定導演輪替班底,直到今日的第十三季仍是如此。第十二季期間Stephen Hillenburg的逝世,使得Executive Producer不再掛上他的名字,正式由Marc Ceccarelli與Vincent Waller共同擔任,或許導致新的製作團隊更肆無忌憚地將海綿寶寶帶向更詭異且毀童年的方向,間接導致(保皇黨,即舊海綿寶寶風格的擁護者)導演Andrew Overtoom的退出。
整體而言,我認為第九季/第十季是海綿寶寶轉向的關鍵,受Hillenburg信任的實質製作人Paul Tibbit退出對影集的影響十分巨大,繼任的兩位製作人似乎有很不同的創作構想,再者是兩位新近的動畫導演Bob Jaques和Michelle Bryan帶入與以往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人相當程度上要為海綿寶寶變得難看負責。海綿寶寶作為一部橫跨二十年的影集,它的壽命將盡是可以預期的,只是nickelodeon和新的製作團隊選擇讓它變調,走向刻版化的Flanderization爛尾,也不願意讓電視台的金雞母有尊嚴地結束。另一個可能性是當代兒童的品味或許已經有所不同,當年喜愛海綿寶寶故事與幽默感的人大多已經成年,nickelodeon為了挽救收視強迫海綿寶寶轉型或改變風格毫不讓人意外。
就我個人的理解,海綿寶寶不只是兒童向卡通,本身最初也是一部極具人文思想與社會關懷的作品。作為海洋生物學家的Stephen Hillenburg關心著海洋生態,他想像在北太平洋被美軍海上核子彈試爆20多次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之下的Bikini Bottom(即比奇堡的原文),海底的生態如何被核子試爆影響,讓海洋生物發生什麼變異。在S2E9 24a「派耶」等集數有一大堆從天而降的蘑菇雲式核爆,以及S7 135集 「壞蛋聚在一起讀書會」出現的爆原子比目魚與他的原爆後遺症絕招——核變怪手,其實指涉的正是被稱為「十字路口行動」等美軍在比基尼環礁的海洋核子試爆。另外S7 134「捍衛水母田」一集,作為愛樹嬉皮海綿寶寶與派大星和平抗爭被警察驅趕暴打,反抗著超級高速公路的建設,清楚彰顯了作品的生態主義精神。
海綿寶寶的生態主義精神也是反資本主義的,海綿寶寶人物的最初的基本設定都圍繞著對資本主義諷刺性的寫實描繪,像是看透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章魚哥,如同世界上的多數人,受困於自身能力的平庸與社會不公,又離不開資本主義的物質消費,只能繼續上班,以倦怠消極的工作態度表達自己無力的最後反抗,同時他又與世界上多數人一樣,與許多過於天真、在被資本主義剝削中找到自我價值與無窮樂趣的海綿寶寶困在一起上班,服務著把同類相食與剝削員工變成一樁賺大錢美事的貪婪蟹老闆。同時海綿寶寶的摯友派大星,被描繪為脫序愚笨,實際上卻是最愜意快樂,出於興趣有各種專業證照卻不執業,在石頭下一切自給自足、完全不必上班的無政府主義者。
不過在第九季之後,這種嬉皮左翼用卡通玩笑諷喻現實社會的幽默感,基本就消失不見了,全部被誇張卡通化的肢體語言與表情給徹底取代。我想這或許是海綿寶寶真正變難看的主要原因,現在的海綿寶寶完全喪失了原本位居作品核心的精神內涵,不再對現實社會有所關懷與批判,成為重視表現形式而缺乏實質內容的低齡化卡通。
而最近傳出即將推出由以派大星一家為主角的新動畫,將由海綿寶寶團隊的Marc Ceccarelli與Vincent Waller主導製作,這一點都不值得過去喜愛海綿寶寶的人高興。如果稍微理解一下海綿寶寶劣化的時間軸,就不難預見缺少Paul Tibbit參與的新的派大星動畫影集很可能會弄成一部消費童年的粗糙cash grab,或是迎合反智品味的兒童向動畫,延續著海綿寶寶第十季以降的令人作嘔的愚蠢劇情與難看風格。